發表時間:2020-11-19 12:38:17
六和鐘韻 萬古月輪
——走上那高高的六和塔
圖文 亞 平
我說:我想看錢塘江。杭州的朋友告訴我:錢塘江,可登六和塔遠眺。
正合吾意。
天下自然,江河水、古橋塔,是我的最愛。
這一日上午到寶石山看了秀美的保俶(chù)塔,下午打車去看雄渾的六和塔。
杭州的哥說,六和塔有什么好看?現在又沒有大潮。我帶你們去龍井村隊委會買真正的龍井茶吧。我心說,北京也能買到龍井茶。六和塔,北京有嗎?
1終于,錢塘江畔、月輪山上,來自北方的亞平仰視膜拜了向往已久的六和塔。
2塔前“凈宇江天”牌坊
坊間及四柱夾桿石上浮雕圖案精美。乾隆所寫“凈宇江天”四字坊額已被毀,現在的是劉海粟墨寶。
五代十國宋開寶三年(970年),錢弘俶舍園建九級高塔以鎮江潮。取佛教六種規約命名六和塔。
北宋宣和三年(1121),六和塔毀于方臘兵火。
南宋紹興二十二年(1152),高宗趙構時代重修六和塔以治水患。
3六和碑亭西側,南宋重修六和塔的功勛智曇大師紫銅雕像巍然趺坐。旁邊有說明:“北宋宣和三年六和塔毀于方臘兵火”。
——哦,原來摧毀文化古建的不僅有當代中亞西亞的塔利班,在中國,古有農民起義軍,今有文化大革命——罷,罷,不提。
智曇,南宋高僧,自薦主持重修六和塔。“以身任其勞,不以絲毫出于官”,靠化緣籌資,耗時十余年,歷盡艱辛,終于隆興元年(1163)建成六和塔。
4遮天蔽日的古木掩映著新建的壽寧院開化寺
公元971年,五代十國時期,吳越國王錢弘俶建六和塔、壽寧院。北宋宣和三年(1121),壽寧院被造反的方臘燒毀;南宋隆興二年(1164)重建,是為開化寺。
5山間小道芳草萋萋
6玲瓏小亭渺無人跡
7六和塔西側后山上,還有許多很漂亮的塔。以為是“買一送一”呢,后來得知不是的,那是個專門的“中華古塔博覽苑”,百座中華各地的縮微仿真古塔散布山麓。
喜出望外。
8六和塔,古樸莊重、巍峨壯麗。中國現存最完好的磚木結構古塔之一。
早聽說有人評價杭州的3座名塔:
六和塔如將軍,保俶[chù]塔如美人,雷峰塔如老衲。
果然,六和古塔,雍容大度,氣宇不凡。
走啊,上塔!
9一層塔門額“六和塔”,乾隆帝題
楹聯:
一塔聲江天 越水潮奔初月上
六和存佛地 吳山本落大橋橫
六和塔占地890平方米(約1.3畝),塔高59.89米,磚砌塔身,木結構外檐,平面呈八角形。外檐13層,7層與塔身相通,6層封閉,形成7明6暗的格局。
10塔內階梯盤旋,拾階而上可達頂層。
塔身每層有外墻、回廊、內墻和方形塔心小室。每層塔墻四面辟門,通達木檐外廊。
11每層方形中心塔室,斗拱承托藻井,龍鳳呈祥圖藻井用兩層菱角牙子疊砌。(盜我老伴所攝圖片)
欲窮千里目,更上一層樓。我們抓著扶手,一級一級爬上了六和塔262級螺旋階梯。
12 外廊寬闊敞通,窗子無玻璃障礙,窗外風景盡收眼底。
13依欄遠眺
站得高看得遠——
14寬闊的江面、壯觀的錢塘江大橋,各種船舶自在游弋
15北面,群山蒼郁
16塔檐翹角,104只鐵鈴。風吹玉振,悅耳靜心。(錄了六和鐘聲視頻,極為雄渾美妙,可惜樂齡網不能上傳視頻。只得在亞平花園公眾號上展示了)
古代,風鈴又名“鐵馬”。
為驅逐鳥類在房檐筑巢,中國古建設置了檐鈴鐵馬。
《洛陽伽藍記》謂:“旭日初開,則金盤晃朗;微風漸發,則寶鐸和鳴。”描述“風鐸”之韻。
“風鐸“(鐵馬)懸于佛塔檐下,聲音清雅。“風吹玉振”以警示、祈福、靜心養性。
17幸遇江南晴好天,佇立六和塔內,放眼江面,可見寬闊的錢塘江——風平浪靜,沒有洶涌大潮的溫和柔美的錢塘江。
18還有錢江一橋東面的錢江四橋——復興大橋
19遠眺西南,可見錢江七橋——之江大橋
20凈宇江天(乘火車過錢塘江大橋時搶拍)
特別喜歡橋,有水的橋。見過長2.4米的姑蘇網師園引靜橋、驅車馳過32公里長的東海橋。一直期待著,過一次偉大的錢塘江大橋。
終于,在2020年10月30日,乘坐寧波回杭州的火車,從錢塘江大橋上走過。
喜不自禁,從飛快經過鋼鐵橋欄的縫隙中拍到了寬闊的錢塘江,領略了遼闊明澈的“凈宇江天”。
您瞧,出租車司機還說六和塔有什么可看的。
拜謁六和塔之前、之后,我查了多少資料,做了多少功課,學到了多少過去從不知道的知識:
一、“浙江”:錢塘江長588.73千米。古稱浙,全名“浙江”;
二、“錢塘”:古代杭州錢王領地的水塘;浙江下游杭州段稱“錢塘江”。錢塘江最早見于《山海經》,因流經古錢塘縣(今杭州)而得名,是吳越文化的主要發源地之一。
三、“之江”:富春江在小礫山以下江道折向西北,至九溪又折向東北流,加上西湖為一點,形若反“之”字,故又稱“之江”。那么,那所出過束星北、朱生豪的之江大學,校名之源也出于這錢塘江——之江吧!
四、六和塔之名源于佛教六和之說:戒和同修、見和同解、身和同住、利和同均、口和無爭、意和同悅——以和為貴。
五、錢江一橋:錢塘江大橋全長1453米,寬9.1米,高71米,上下雙層鋼結構桁梁橋,是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主持設計建造的中國第一座雙層鐵路、公路兩用橋。1935年4月-1937年9月26日建造。三個月后的12月23日為阻斷侵華日軍南下而炸毀。1948年修復。
行萬里路,為證實所讀萬卷書。
一座雄偉六和塔,一條蜿蜒錢塘江,一座巍峨錢塘江大橋,是史詩,是頌歌。閱過,有激情,有領悟。
古塔無語,青山依舊。錢塘不老,江水長流。
2020-11
感謝來訪